凤山脚下一枝花,元夜飞红分外佳,歌舞飘香入万户,千年传艺在农家。”这是原山西省顾委秘书长、诗人鲁兮赞美和顺“凤台小戏”而题的诗。“凤台小戏”因出自和顺县凤台村而命名,是具有和顺地方特色的小剧种,也是山西惟一的一个特色剧种,它起源于明朝中期,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凤台村(古名扒头),位居县城西4公里,北倚凤凰山,南傍梁余河,村东有元建“青岗寺”胜古迹,村中“榆和路”东西贯穿,这里风景秀丽,有“凤台异形”之称,为和顺十景之一。 1914年重修《和顺县志》载赞“凤台异形”诗:
迭樟回峦漳水湄,崇冈一似凤来仪。
风松乍作萧韶奏,露草还吟萋萋诗。
天半朱霞增壮采,云扶旭日望中移。
临邓旧有求凤操,西去长天不可思。
“凤台小戏”的来由,据老艺人陈双金等讲:小戏是明末清初一南方陈姓卖笔墨小商人在和顺凤台落户后,家传的一种说唱故事逐渐发展而成。“凤台小戏”一直靠家传口授传艺,先由陈家传到白家,再传到董家。小戏名艺人陈换牛(换牛旦)即是陈姓商人防后代。
风台人热爱文艺,历史上以村办过两班戏:一班是成年人演的中路梆子,俗称“嗜好班”,村民叫大红火。一班是青少年演的小戏,叫小红火。由于小戏节目多为《西厢记》中张生戏鸳莺选段,如《寄简》、《逾墙》等,又称之为《西厢曲》。因此当时县境内民众称“扒头小红火” 或“ 西厢曲”。以后随“扒头”更名为风台,就自然成为风台小戏了。
清代中叶到民国初期,是小戏的鼎盛时期。上演节目4O多个,每台演出2天(9场),不演重复戏,群众交口赞扬。一次,小戏在县城演出,观众争看陈换牛(小旦)的表演,有个卖香油商人,只顾看戏。竞把香油罐弃于一旁被观众挤翻,从此传出“宁舍香油罐,不舍换中旦”的佳话。换牛旦的出名,以及其他较有影响的艺人如已故生角白腊八、白根保、陈双金 ;小旦董二孩、白三保;乐手王福柱(扬琴)、张起柱(呼胡)、张双银(板鼓)、韩金堂(四弦)等……,加上剧目增多,演出范围扩大,这些珠联壁合,使小戏的整体声望誉满城乡。
“凤台小戏”剧目短小精悍、音乐清脆明快、表演细腻雅致、服饰道具轻便。它的演变,也是经历了由简单的说唱、鼓书、类元曲杂剧等过程,发展成为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于一体的戏曲表演形式。小戏在演变过程中,受到当地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地方戏曲、音乐、口语等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富有个性、别具特色的艺术花朵。
“凤台小戏”起初仅有《银纽丝》、《茉莉花》、《寄简》、《张生和莺莺》、《韩湘子渡林英》等南方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明中期,出现了生角、旦角两个角色,有了简单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故事,曲牌也有了发展,构成了简单的戏曲小戏,又出现了《八角鼓》、《捡捡花》、《卖裙》、《腊梅花》等曲牌,表演上逐步有了一定的形式、要求和规矩,初步具有了小戏的雏形。
明朝末期,“凤台小戏”人物角色得到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生角、旦角、丑角,生角中又分出了老生、小生和须生,旦角中分出了老旦和小旦。故事则形成了完整的情节,产生了《避雨》、《顶嘴》、《送灯》、《饯别》、《拷红》等30多个剧目和《八角鼓》、《太平年》、《盼五更》、《步步娇》等50多个曲牌。
“凤台小戏”结构简洁,篇幅精练短小,故事集中,形式活泼。内容主要反映了人们的爱情生活和对自由理想的追求。剧中人物的形象都有鲜明的个性,剧目的情节和故事以《西厢记》、《聊斋》中的故事为多,人物一般均是2到3人,最多不过5人。它的一个剧目只表现一段故事,时间都在15到20分钟左右,全部是折子戏,格调清雅,带有水乡的轻盈欢快,富有江南矫健的柳拂风味,整个小戏有戏即完,情到即终,理到即止,高潮便是结束。由于“凤台小戏”是以小见长,以精取胜,没有悲剧,顺乎 民意的一种小正剧、小喜剧,所以适合所有人的口味,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和顺县凤台村,从每年入冬便开始排练,正月里正式演出,直唱到二月二龙抬头才息班。演出不收费,不赚钱,必要经费开支,由本村村民自愿捐献。就此变为该村的一种村规、风俗,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
抗战时期,和顺城被日寇侵占,凤台小戏同样惨遭劫难,走上了濒临灭绝的困境,使部分剧目以及一些特技表演艺术遭到失传,实在可惜。
1945年和顺城解放,凤台小戏又枯木逢春,重返舞台与观众见面。
1957年首次被省特邀参加了山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观摩会演,《拍蝴蝶》获奖。1959年秋,出席了晋中地区“百花会”会演,《送灯》、《绣荷包》轰动全区,获得奖励。1961年后,又新编现代小戏《绣花巾》、《春潮》,与古装戏《瑶琴会》(王尚熊编、和顺县晋剧团演)等剧目16个,又先后10余次赴省、地参加调、会演。
2013年6月18日至25日,凤台小戏《县长遛牛》参加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角逐,最终入围“群星奖”决赛。10月25日,该剧在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决赛中取得全国戏曲门类演出第八名,山西第一名的好成绩,获得“群星”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