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地图像一只美丽的蝴蝶,也像一头昂首的雄狮。县城正好居于蝴蝶和雄狮的心脏部位,县城之西就是美丽的云龙山,主峰是海拔1548米的摩天垴,似龙头高昂,拖一脉秀山曲折蜿蜒,傍两条漳水云蒸霞蔚,酷似龙行云中,故名云龙山。
云龙山自然之异之美,历代县令、来和政客和文人多有记述。清邑令邱廷溶在[重修云龙山碑记]中论道:“今之登云龙山者,皆以为异也。先是元人于山之阳,得灵泉而异之。设堂其上祭祀龙王,岁旱有祷必应,其巅则赵王台,所云襄子避暑地,遗踝犹存。时至其地,蹑层峦,憩飞阁,周览幽遐,放情寥廓。举凡岩谷隐显,川原之缭绕,历历在堂庑间”。清山西学院邵树本说云龙山:“夫水之酝酿也厚,则山之吐纳也灵,以故云龙形势,独擅斯邑。岩壑窈窕,烟霞澄鲜,桥留玉涧之名,泉涌珠跳之象,而绵延旧德,石井宏然,更复挹之不竭也。”“ 时或凭高俯瞰,遥见漳水东流,如带如练,河光山色,上下一碧,而山中井之水、泉之水、桥下之水,固知其同出一源也。”
因云龙山紧依县城,便成为历代县令公事之余的最佳散步游玩之所,“有高明之地以舒登眺,闲境之境以息尘劳,佳卉杂树之交荫以润色光景”,又因其太美之故,这些芝麻官游览之后,大都生去官之意,反而留下了不少诗作。如,宣统元年江西举人刘洪辟不远千里来和顺当邑侯,“傍城有名山,龙盘势高耸,拥翠对衙斋,终日看不足”。终于在“佳节三月三,同人约五六”,“劝耕东郊逐,乘兴一登临”,“玉壶手自携,春泛杯摇绿”,但见“古刹依峰腰,虹桥亘山腹;亭短复亭长,松际露白屋”,“涧底鸟时鸣,壁间诗细读”,“一井大如拳,澜回潜流伏;老松千万株,之而鳞簇簇;风来起涛声,恍惚闻丝竹”,刘县令游玩到此,竟然为美景所“诱惑”,顿生去官之意,“小憩偏亭抬,孤怀增感触;故山多白云,清绝堪避俗;安得买山资,归去萦松菊;一官欲绊人,五斗惭窃禄;大笑下岗来,催诗忙刻烛”。自此之后,刘县令登山不辍,诗作不断,境界由去官上升到“欲仙”,请看:“龙山佳气郁葱葱,弥望青苍透碧空;万树种松三面翠,一桥架石两崖通”,“岗分左右中通涧,亭列东西半倚松”,“凭临莫谓高无际,路隔蓬莱尚几重”。
这些县官寄情云龙,便拿出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来增设亭台楼阁,虽然天灾人祸毁,但他们代代修葺不至,直至今天。今天的云龙山,已是省级森林公园。你看那三月的桃花,四季的松,夏日的清凉,金秋的风。绿树映红墙,空谷听鸟音,澄碧泉水涌,风过听涛声。端午佳节时,万人登云龙,老人登高呼,儿童松下戏,情侣携手游,文人酿好句,墨客涂丹青,百姓大戏台,笙胡遏行云。雄浑的太行山,在云龙山尽显绿色温柔。春的新绿,夏的浓渌,秋的熟绿,冬的苍绿.一年四季的绿,千秋万代的绿,直绿透山溪飞鸟、男女老少的心。和顺因为有了云龙山,就有了山魂水精树圣,我们有了云龙山,就能与那些长眠作古的县令知事、文人墨容对话交流。尽管我们与他们籍贯不同,衣着不同,职位不同,语言不同,但那种寄情于山,醉心于绿的心相同。
云龙山是和顺历史的自然载体,是和顺百姓的精神家园,是太行山巅璀璨的明珠。
游云龙山,可以解百忧,消尔万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