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万年前,伴随着造山运动,诞生了新华夏系构造体系的第三隆起带,在古老的变质岩系上,沉积了由上元古界至中生界早期近5000米厚的沉积岩层,这就是我国地形第二到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太行山。太行山,《列子》称“大形山”,《寰宇记》称“皇母山”或“女娲山”,汉书地理志始称太行山,其含义南宋崔伯易《感山赋》曰:“上正枢星,下开冀方.....起为名邱,妥为平岗,其名太行”。《地括志》称为“天下之脊”。和顺就在“巍乎甚尊”“天下之脊”的太行山中段的巅峰。
太行山在和顺境内全长37公里,海拔1786--2058米,向东依次为太行山余脉、华北平原,海拔相差1800多米,为晋冀天然分界。从春秋战国到抗战胜利的2000多年间,太行山上烽火不息:秦昭王曾以此“威天下”,汉高祖以此“得天下”,汉刘秀以此“复天下”,魏武帝以此“争天下”,唐太宗以此“并天下”。在这为天下而战的恢宏史诗中,太行山和顺段因扼晋冀要冲,锁东藩门户,留下了“形险道冲、边墙一道”,4个关隘、6座城堡,栈道、营房、墩台、烟墩不计其数,是古代中原腹地京都防卫较完整的屏蔽体系,可谓“陵京锁钥”。这些残存遗址极具旅游开发价值,80年代中央电视台《望长城》剧组曾来此拍摄。从南到北,主要风景点有:
夫子望日 传说孔夫子周游至此,故名。有明代内长城垣壁、城堡、墩台、烽台遗址。山势险峻,最高海拔1971米,为观日出之佳地。
走马槽 传说黄巢起义军驻扎处,又名黄巢寨,为近年旅游热点。省作协会员、晋中作协常务副主席、和顺作家杨治国有诗赞道:走马东望万里遥,莽莽太行擎九霄;峰悬千仞壮古今,云怒一浪卷巨潮;铁铸雄关定三晋,气贯长虹吞燕赵;放眼人间道沧桑,水泊何须笑黄巢。
支锅形胜 是晋冀两省通道的重要隘口,现为晋煤出省的主要出口之一。岭上有明嘉靖年间长城,门洞上镌“支锅形胜”四字。登长城,看关山重重,峡谷幽深,云蒸霞蔚,荡气回肠,怀古之情,油然而生。
黄榆古戍 城垣故址尚存。宋黄觉诗“云笼古戍”。明和顺知县周钺诗叹曰:“山形秋色势相宜,自古乾坤险是奇.....一夫隘口身无敌,匹马峰头力欲疲”。邑侯刘顺昌也有“严关千仞古今宜,遥望黄榆分外奇”之叹。
姑岩天险 姑岩庙,系清顺治三年为尼姑住持。立于上下绝壁之间,有一二尺宽的栈道相通,人行其道,“仰首悬崖龛壁,俯视万丈深渊”,过之则可“平览山川之景,远收邢沙之光,左右层山朝拱,春来红花早见,足下众水灌地,秋后青苗又生”。
水帘洞 洞在绝壁半中间,深不可测,传说为鬼谷子度化苏秦、张仪之所。有泉水流出,由晋入冀,成为河北将军墓川的源头。
其实,三十七公里的太行山断裂带就是一条雄伟壮丽令人叹为观止的风景线,以上景点是这条线上的一颗颗明珠。古老的太行山,是中华民族的英雄山,是中华大地的脊梁,是历史隆隆演进的大舞台。年轻的太行山,是大自然雄奇壮美的完美展现,是它的大山子民的精神家园,是和顺建设生态旅游名县的不尽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