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首页 >文史资料 > 文章正文

麻衣寺和石勒村——每睹残碑惜晖

政协和顺县委员会办公室???时间: 2017-01-22 ???? 来源:文史委 ???? 浏览量:122

和顺不仅具自然之美,人文历史同样辉煌。在和顺历史上:春秋赵简子建平都城(今仪城);战国赵将赵奢与秦将王翦战于阏与邑(和顺);燕将乐毅被燕王逐出后隐于和顺马坊乡;刘邦派韩信在这里擒夏说破代军;后赵皇帝石勒躬耕于野与李阳争沤麻池;隋末杨广与李渊交战于清漳河畔;唐僖宗用李克用镇压黄巢起义,被封晋王,和顺有晋王寨、黄巢寨……所以和顺古志云:盖闻仰高山者,动吊古之思;怀秋水者,深伊人之慕。大抵人因地古,地以人传,此旧国千年,荒域四望,江文通所以作赋也。和虽僻处晋鄙,然太行耸峙,清漳交流,亦足称一邑之胜。他若关隘之奇险,邱墟之高封;以及赵王(后赵皇帝石勒在和顺避暑处)之台,艺祖(宋太祖赵匡胤)之像;东魏造像之碑,麻衣归真之塔,何一非考古者尚论之资哉!

在和顺县城北五里,有麻衣道人居住和著书处、麻衣道人冢(即归真之塔)和麻衣寺。麻衣道人,惟好穿麻衣而名,著有《麻衣相法》。《麻衣相法》是我国相书史上一部具有总结性的划时代著作,集前代相书之大成,最终奠定了相术学的理论体系。公元954年4月宋太祖赵匡胤在征讨太原刘钧北汉小朝廷途中,到此拜访麻衣道人,麻衣道人不见好战者,赵匡胤只好祈祝曰:此行志在吊伐,不戮一民。现在在山顶巨石上还存有赵匡胤御笔“第一峰”三个大字和他的刻像以及麻衣道人著书的石室。对此,和顺的县令们多有吟咏。明周钺有:神僧此地事精修,宋祖当年誓遏刘;金甲抛来无臣榻,麻衣着去不回头。刘顺昌有:和尚灯传存古衲,寺门云锁即丹邱,曾闻宋祖勤祈祝,赫濯任何久且悠。如今,麻衣寺遗迹犹在,传说依然动人,风光依旧美丽,正如清和顺知县刘洪辟诗言:胜景麻衣经雨洗,晚香黄菊傲霜开;萸簪异地偕兄弟,石佛残碑剔藓苔;遐举莫忘高处险,倦还一醉泼新醅。民国和顺知事张夔典的诗中评论道:入山寻寺访麻衣,修炼名成古也希;谈道明君无片土,燃灯和尚有余辉。化身常反招提伴,避俗知留姓氏非;香火年年传盛祀,每睹残碑惜斜晖。赵匡胤虽然是一代明君却没有留下片土,而燃灯著书的和尚却余辉永照,只可惜晚霞映照中只剩下残碑断垣了。可喜的是,麻衣寺景区和寺庙正在建设之中,我们对麻衣相术的态度也客观了许多,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今天,麻衣道人的思想能给我们以更多的帮助。

后赵黄帝石勒,出生地、墓地是最有争议的,有榆社说、和顺说、武乡说等。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石勒曾在和顺北乡(今石勒村)居住过。县志载:石勒本羯奴,少游洛阳,依上东门长啸。王衍惊云,此雏有异志。勒遂遁去。来寓于和之北乡,以农为业,史称勒耕于野。可见王衍一句话,石勒大志被人识破,只好跑到和顺北乡躲避起来。《晋书》载:初,勒微时,与李阳邻居,数争沤麻池相殴,阳由是独不敢来,勒曰:“阳,壮士也;沤麻,布衣之恨;孤方兼客天下,岂仇匹夫乎!”召与饮,引阳臂曰:“孤固厌卿老拳,卿亦饱孤毒手”。因拜参军都尉。公元312年石勒称赵王,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公元330年称皇帝,史称后赵皇帝。至今和顺有南北李阳村、上下石勒村。石勒、李阳村仍存“李阳故里”、“麻池胜迹”的古匾。不管石勒是那里人,我认为在和顺期间的故事是很感人的。清和顺邑侯苏宏祖有感于此,写下《李阳村》一诗:千秋尚有李阳村,落日西风吊古魂;毒手遂成逐鹿事,老拳终却沤麻盆;深山河处龙鳞卧?故垒萧然燕雀村;池上英雄今已去,年年池水为谁喧?

深山河处龙鳞卧?因为是适宜隐居便于出击的太行山,是风光优美糠韭自安的修炼地。

年年池水为谁喧?为古今英雄的胸怀和故事,为和顺这块古老而又年轻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