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首页 >文史资料 > 文章正文

和顺——千年战火万世名

政协和顺县委员会办公室???时间: 2017-01-22 ???? 来源:文史委 ???? 浏览量:125

“和顺”之名略考。《易经·说卦传》第一章有“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和顺于道德而理于义,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句。大意是:从观察阴阳的变化中创立了八卦,在刚柔两性的发挥中产生了交互作用,和谐顺应道德,以调整合理的行为,探究真理,尽乎天性,以达到适应自然,这就是《周易》阴阳生化的思维,从而奠定了几千年来中国特有的和谐理论,并逐步成为一个民族的思维定式。从此,和顺(和谐)这一哲学命题,被历代的哲学家不断发扬光大。宋代的哲学家程颢、程颐认为:“刚正而和顺,天之道也;化育之功所以不息者,刚正和顺而已。”王夫之认为:“天地以和顺为命,万物以和顺为性;继之者善,和顺故为善也;成之者性,和顺斯成也。”《礼记·乐记》有“和顺积中而英华外发”句。《广韵》解释:和,顺也,谐也。可见,和顺即和谐,此乃天地之命、万物之性。 

美好县名隋朝来

反观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在位期间给众多的县改了名,原名或原意且大都延续至今。据山西有关地名的史料记载:榆次,隋开皇十年(五九○年)复称榆次县,自此县名历代均不改;左权,隋开皇十年复置县,改名辽山县;寿阳,隋开皇十年复置,改名受阳县;榆社,隋开皇十六年(五九六年)置榆社县,因县北榆社故城为名;石楼,隋开皇十八年(五九八年)改名石楼县,以县东南有石楼山故名……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同是隋开皇十年(五九○年),春秋叫“盖与”,战国、秦叫“阏与”,东晋、十六国时期叫“沾县”,南北朝叫“梁榆县”的太行古邑,更名为“和顺县”,自此县名历代均不改。从公元前七七○年到公元五九○年,整整一千三百六十年(有史料记载),县名随历史的演进而改动的现象到五九○年结束了。从五九○年到二○○九年,整整一千四百一十九年了,和顺之名不仅没有式微,而且与时俱进,已成为这个县的金字招牌,其文化内涵博大而深远。 

美名因何冠斯邑

和顺之名如此美妙,为何全国两千多个县,独冠于太行山上一山区小县?翻遍目前的史料,说法有二:一是因为和顺的名好意好;二是因为和顺的古县城叫和城。据《元和郡县志》称:“因县东北和顺故城为名。”《太平寰宇记》亦云:“因县界内东北古和城以为名也。”明、清《和顺县志》载:因境内有古和城故名。但如果再进一步追溯,古县城为何命名为“和”城?对此,笔者先是起疑,然后用排除法自度:第一,隋朝的帝王将相里没有和顺人;第二,和顺“处山谷之中,水不载舟,陆难行车,商贾鲜通”,显然不是名山大川、大中城市;第三,明、清《和顺县志·风俗志》认为“和顺属晋,古唐尧旧封,其民俭啬,风犹近古焉”,“风淳俗厚,和顺之名,良不污也”。然曾属晋之县多也,古风犹存之地多也,这显然不能与“和”画等号;第四,有人认为和顺古城“或云石勒时所建”,和顺故城应在今县东北的李阳镇一带,“和顺”之名来自于石勒与李阳争沤麻池后又和解的历史故事。而《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辽州部》记载:和顺古城在县西北,与今县城相倚,垣迹微存。说明和城在李阳的西南云龙山下(今县城西南)。况且石勒是十六国后赵的皇帝,约在三一九年称王,难道二百七十一年后,隋朝“民政”部门的人将和城发挥为“和顺”? 

只因战火而名之

    笔者认为,县城叫和城,县名叫和顺,正符合一个起名规律,就是反其意而名之,体现了隋朝统治者和人民群众在长期战乱后希望和平顺利的美好意愿,因为战事战火战争是千年和顺的历史特征。

   (一)从自然地理到军事地利。在中国的地理版图上,太行山南起河南省济源县,北入山西晋城,转向东北,跨陵川、壶关、平顺、长治、黎城、武乡、左权、和顺、昔阳、平定,至北京房山县西部拒马河畔,是我国地形第二和第三阶梯的分界线。《地括志》曰:太行连亘河北诸州,凡数千里,始于怀而终于幽,为天下脊。《读史方舆纪要》曰:盖太行北至恒山,限隔并冀(山西与河北)。和顺位于河(黄河)之东,山(太行山)之巅,清漳河畔。太行山在和顺境内绵延三十七公里,有太行山的第三高峰阳曲山,海拔两千零五十八米。和顺东部有夫子岭、董坪岭、黄榆岭、马岭等关口,出关东下便是赵国国都邯郸、古襄国国都邢台和华北大平原。西部有八赋岭,其岭有二关,西北叫黑虎关,路通太原,西南青龙关,路通汾平。北有蔡岭,路通井陉、娘子关。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地理优势,自然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只要你到太行山和顺段随便走一走,那些关隘、峻岭、垛堞、墙垒、长城等战事故迹依旧在,只是不见当时古战场的夕阳红了。翻开旧县志,举目是营房、仓廪、校场、驿站、演武场等等字眼,有大量篇幅记载军事机构及钱粮用度。别的地方的牌坊上写的是太平盛世的词句,而和顺县城的明代石牌坊上写的却是“陵京锁钥”四个大字,可见到了明朝,和顺仍然是北京城的“锁钥”。另外,和顺古县城为什么只有西、南、北三座城门,而独没有东门?因为,东门外是一片开阔地,两条天然护城河,从战争的角度讲,不开东门则易守难攻,也说明了战争是常态这一事实。

   (二)太行山的历史地位。后人在读《读史方舆纪要》时这样评述太行山的历史地位:秦昭王曾以此“威天下”,汉高祖曾以此“得天下”,汉刘秀曾以此“复天下”,魏武帝曾以此“争天下”,唐太宗曾以此“并天下”。可以说,太行山是夺取中原的必争之地,是抵御西北少数民族问鼎中原的一道天然屏障,也是两千年来英雄豪杰施展雄才大略的天然舞台。

    (三)战事战火战争是千年和顺的历史特征。从春秋战国到隋统一的一千多年间,朝代更迭,战争频仍,太行山巅的和顺就上演了一幕幕永载史册的大戏:公元前六六○年至前四七六年,和顺为梁余子养[一]的采邑,据《左传·闵公元年~二年》记载,晋献公派太子申生讨伐东山皋落氏[二],梁余子养为罕夷驾车,晋献公封盖与(即今和顺)为其采邑。战国、秦时期名阏与,曾是秦、韩、赵三国大战的主战场之一,著名的阏与之战(赵奢大败秦军)、再战阏与(王翦大败赵军)就发生在这里,而且还成就了驰名商标“阏与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西汉二年(前二○五年),韩信喋血阏与擒夏说破代国(《史记·淮阴侯列传》。到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整个国家四分五裂,举国无处不是战火烈焰。公元三一二年,石勒建都襄国(今邢台),三一九年称王,三三○年成为后赵皇帝,而这位皇帝就曾避乱于和顺,当时和顺名沾县,隶属武乡郡(《资治通鉴》)。之后就是隋朝了,隋朝是在长期的分裂战乱后建立的。在历史的开合之际,所有人都祈祷战火不再,希望和平永续,阏与也好,梁榆也罢,县城叫和城,县名就叫和顺吧!

    然而,和顺和谐只是人们的美好愿望,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我国旧时改朝换代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恰恰就是暴力。之后和顺的历史继续有以下记载:隋末,有李渊、杨广之战;唐末,晋王李克用大战黄巢起义军;宋太祖征太原(时和顺人薛超[三]跟随,后任天武指挥使兼澄洲团练使)至此寻访麻衣道人[四];明代和顺人邢朗[五]戍边六十余年,斩敌无数,最后升任宣府右卫指挥佥事,加封昭勇将军;明末,起义军由顺德府(邢台)直逼和顺,曾任直隶永平府知府及山东按察司昌平备道副使的和顺人药济众[六]坚守多日,城破自杀;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年)进士、湖北兴国州知州、和顺人杨晓昀在保卫吉安时殉国等。太行巍巍,历史演进,战火战争,改朝换代,谁能幸免。

    新中国成立后,开创了和天顺地和月顺风和谐发展的新纪元,和顺才其“实”符“名”。正如明邑令张翼所说:

    邑名和顺,当日之名有义存焉,盖以人心即天地,人心和即天地之心亦和,人心顺即天地之心亦顺,和以招和,顺以来顺,斯万物咸若,而岁其稔好!

    注释:

   [一]梁余子养,晋国大夫,时和顺为梁余子养的封地。

   [二]东山皋落氏,春秋时期与中原抗衡的赤狄的一个部落。

   [三]薛超(九三九~九九五年),宋辽州平城县(今和顺仪城村)人,太平兴国初,随太宗征太原,功加步军都军头,任神卫军都校叙州刺史。

   [四]麻衣道人,相传为陈抟的老师,著有《麻衣神相》,为我国的术数名人。

   [五]邢朗(一四三二~一五一○年),和顺人,明成化十六年,从征大同等地,功迁宣府右卫指挥佥事,加封昭勇将军,一生戍边六十余年。

   [六]药济众,和顺县城人,明万历二十五年(一五九七年)中举人,官至直隶永平府知府及山东按察司昌平兵备道副使等职,死后思宗帝赠太仆寺少卿,赐祭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