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古志游和顺之三
绿色,这是大自然馈赠给和顺的财富。在和顺22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34%的面积被林木覆盖,其余的是连天芳草,无处不绿。
寒湖岭,就是这绿色海洋中的一块无价翡翠。寒湖,传说古代山间有一池塘,天未冻,先结冰,故名。全长14公里,平均海拔1695米。无论阴坡阳坡,皆是青松绿草,乔灌杂处,层次分明。春天,松树新绿换旧绿,扬柳枝条吐嫩芽,残冰下河水刚苏醒,枯草间昆虫窥春色,红了的是桃花,白了的是杏花。夏天,溪鸣山涧,鸟啾树梢,蝶恋野花,风清气爽。秋天,霜来尽染,松树的绿色更加成熟,扬树的黄叶随风起舞,最是那满山红叶,使行者如醉如痴,乐而忘返。冬天,任凭雪压风吹,青松傲骨峥峥,绿色不改,就是那凋零的草木,也不忘把最后的生命奉献给满山的黄牛,成为弱小动物御寒的天堂。色因四季换,景随地势移,寒湖景色是一幅醉人的千古山水名画。
然而,所有的美景只有人到情到时才能生动起来。明代陕西人和顺邑侯杨崧下乡到此,触景赋诗:征途公役几番来,石路重重点翠台;野鸟翩跹依树转,山花馥郁向人开;清溪最好消尘思,佳木岂敢作樗材?因忆十年窗下约,萧萧孤剑且深怀。不知那时的寒湖岭何松何水,让杨大人如此感慨,竟觉得自己就是那孤且直的劲松,决不是那一无用处的臭椿木。乾隆三十一年,湖南善化人黄玉衡补任和顺县令,此公的长相、学识和政绩让和顺的绅士赞叹不已:我公气度雍容,学问淹雅。刑清政简,训士惠农。礼接生徒,法绳胥吏。不烦不扰,父母斯民。同样的寒湖岭,在这么一位好官的眼里自是与杨崧不同:高低山路踏晴沙,一水盈盈带径斜;万壑烟光秋入画,满林霜叶丽于花;瀵羊牧惯村多畜,樵斧声喧地不哗;我为勤民经远役,寒湖行处问庄家。因黄玉衡看到的是金秋八月的景色,更因为黄玉衡是一位德能勤绩廉都过关的好官,所以他看到的满林霜叶比春花还美丽,听到的牛羊叫声和空谷樵声似音乐般动听,问到的是寒湖村农民的收成如黄金般珍贵,发出的自然是勤政为民的心声。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同样的寒湖景色,不同的人不同的心境,得到的是不同的主观感受。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哲学命题,我们旅游者最好不要背上这沉重的行囊,况且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已给出答案了:“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古人与今人的寒湖岭!
我与你的寒湖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