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资料

首页 >文史资料 > 文章正文

海眼寺——桃园何必武陵溪

政协和顺县委员会办公室???时间: 2017-01-22 ???? 来源:文史委 ???? 浏览量:150

太行山雄伟壮丽,绝对是天下众山中的“伟丈夫”。但在太行和顺段,也不乏美丽迷人的桃园美景。海眼寺景区就是其中的代表。

海眼寺,位于东乡圈马坪村西,寺院宏大,香火旺盛,历代僧人不断,声名远播晋冀。 院内立于明弘治六年(1492年)的《重修石佛寺》碑文载: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 十月二十日重修此寺。…我太祖四帝一家之行即此寺。当时盛况:晨钟暮鼓,经声不绝,阐扬教典祀圣万寿于年,有生诸物,感享太平之福。可见,该寺与帝王的渊源。经历代修葺,现在的海眼寺规格严谨,气势恢弘,雕梁画栋,碑匾古树石窟水亭极具宗教和艺术价值。寺西建有圣母、药王庙。除寺庙外,海眼寺景区还有三大魅力:北魏石刻、海眼寺泉、流域景色。

海眼寺有价值很高的北魏石刻,分布于寺旁岩壁上的人工开凿的洞窟内。石刻内容为佛教人物,明尚书乔宇题字:石佛洞。窟内人物为石塑造像,总体特点是双肩齐挺,双腿正面平稳端坐或直立,头向上扬,头后有背光,面相圆润,高鼻深目,细眉长眼,身披贴身轻薄通肩大衣或半披肩袈裟,衣下半露体型,衣纹大都为稠密的阴线刻,表情庄穆严肃,较之云冈早期造像更具古朴、敦厚之风。特别是洞窟外壁上左右站立的侍者,体型宽大,身体内倾,表情微笑,勇猛威武,十分生动。和顺有许多北魏石刻,保存较好的如荣华寺的三尊石雕像,通高5.22米,立于莲台之上,唇厚、目长、鼻高,体丰,与海眼寺坐佛一样一掌朝上,一掌朝下,气势雄健。香山寺也有三尊石雕佛像,风格与荣华寺佛像类似。这些寺庙大体创修于唐、宋或明朝,但造像风格仍不脱于北魏,可见北魏石刻的深远影响。和顺北魏石刻不局限于寺庙,从北到南,从西到东的山体崖壁上还有大量摩崖石刻。现存较完整的如沙峪套岩石刻,在高3米,长30米的沙积岩岩壁上,刻有大小佛像600余尊,铭文30多条,佛塔一座。铭文载,佛像的造作始于北魏永安年间,完成于隋开皇3年至10年之间。最大的两尊菩萨立像,高1.4米,身段秀美、匀称,面庞丰腴圆润,衣饰纹理清楚,璎珞佩环历历可见。此外,散见于其它岩面上的还有大小不等的坐佛像、飞天像,飞天衣带飘飘,飞舞天空,很是美丽。另一处是仪村的卧佛石刻,风格也类似。

从云冈石窟到龙门石窟,北魏石刻由北到南,由粗犷到精细。和顺在两者中间,其石刻既有线条简练,古朴典雅的特点,也有表情生动,动作夸张的表现。北魏石刻南下的路径可见一斑。

由海眼寺的北魏石刻,又联想到和顺的方言。初听和顺方言的人,都认为有与大同话相似的感觉:鼻音重,入声多,词句也有不少相同的(当然在地域的格局和历史的演进中,和顺方言毕竟打上了深深的晋中、邢台的印记)。语言学工作者根据有无入声以及古四声在今方言里的演变情况,把山西话划分为六个方言区,把晋中分在中区,以太原方言为代表;把大同分在北区,以忻州、大同方言为代表。

有趣的是,研究山西文化的学者也曾经做过以下关于山西文化类型的分区:商贾文化区——即晋中一带;道教文化区——即山西西部一带;神话文化区——即晋东南一带;佛教文化区——即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地区;边塞文化区——即雁北一带;耕读文化区——即山西南部临汾、运城一带。和顺属中区,方言却类北区的大同,和大同一样,众多的北魏石刻证明,和顺文化也属佛教文化区,而和晋商文化没有多大的关系。太行山从西北到东南,和顺在中间部分,北魏政权沿此线南下,所到之处打下了深深的文化印记。

海眼寺泉,由断层切割上升泉群组成,从尺余大口喷涌而出,故名海眼。泉群涌水量丰水年每小时1000立方米,平水年每小时828立方米。

古志载:(海眼)寺西有水,从地罅出,初不过漂杵,继足以撼山。性清冽,又名清河。虽严冬经数里不冻,业水磨着实利赖之。

罅,即缝隙,从缝隙出来的泉水,开始只能漂起一根棒槌,过一段竟然有撼山之势,可见水量之大,所以,有不少人从事水磨之业。可以想见当时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虽然我们现在已无缘再见其撼山之壮观了,不过“虽严冬经数里不冻”的景象至今犹在。寒冬腊月,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太行山之巅的海眼寺泉源处雾气缭绕,沿河几里绿草如茵,村妇洗衣,儿童嬉戏,白雪绿草清水,恍若江南水乡。我们那位昔阳邻居,明代尚书乔宇,对海眼寺有生动的描写,读来让人眼馋:

万斛明珠地涌泉,茶经应载品通仙。

松萝上映峰头月,兰芷中涵沼内天。

兴到临流嗟逝者,歌成呼酒爱陶然。

兹游记取名铸处,嘉靖时维亥纪年。

此水,如万斗明珠从地下喷出,《茶经》应该记载,此水质可煮茶奉于仙人。水中的松萝映着山峰与明月,飘香的兰草在水沼中摇曳。在这样的河边,兴致到处感叹逝者如斯,高歌一曲淡酒一杯独享这闲适快乐。

海眼寺泉水从出口到松烟村与洪河汇合为东清漳河,南出和顺,该流域有不少秀山丽景,灌溉、养鱼、工业、旅游无不受其滋润。河南人苏宏祖,清顺治年间来和顺任知县,在任七年,卒于任上。他对和顺山水多有吟咏,在《海眼寺赞》中写道:

四园苍然抱招堤,突兀灵泉路专迷。

乳色斜翻龙藏林,涛声直下海门西。

孤松谡谡天风涌,石洞阴阴古佛栖。

鹞黍相将堪卜缘,桃园何必武陵溪。

诗中给我们描绘了海眼寺流域多姿多彩的美丽景色:两岸青山,河堤层层,路随泉转,田园苍然。在密密的树林中,泉水翻起乳白色的浪花,像龙藏林中;滚滚涛声,滔滔河水直下海门。青松挺拔,天风浩荡,松涛阵阵;崖壁河边石洞阴阴,寺里窟中佛像安坐。鹞子和黍子有缘相伴,这样美好的地方堪比武陵溪畔的桃花源。

如今,经多方努力,海眼寺已恢复原貌,即将接上历史的佛缘,让人们再次听到晨钟暮鼓的声音。沿线正在建设牛郎织女和阳曲山两大景区,建成了许村影视基地和农家乐服务区。今天的海眼寺景色在当代诗人作家杨治国笔下同样令人神往:

悠哉海眼寺,石窟佛灿然。

清泉冬不结,松涛四时喧。(《和顺行》)

秋风入叶黄,乘兴回故庄。

沿岸五谷熟,酣梦一夜香。(《回卷马坪村》)